濕法紡絲機的使用細節涉及操作流程、設備維護、工藝控制等多個環節,需結合設備原理及安全規范進行綜合管理。以下從操作前準備、運行流程、關鍵參數控制、維護保養及安全注意事項等方面展開詳細描述:
一、操作前準備
1. 溶液配制與預處理
- 紡絲原液需將聚合物(如聚丙烯腈、聚乙烯醇等)溶解于特定溶劑中,確保溶液均勻無雜質。配制后需經過過濾(去除機械雜質)、脫泡(消除溶液中氣泡)等步驟,避免噴絲孔堵塞或纖維缺陷。
- 凝固浴需提前配置好凝固劑(如硫酸鈉、硫酸等),并保持溫度、濃度穩定,以實現均勻的雙擴散過程。
2. 設備檢查與調試
- 確認電源、氣源連接正常,儀表指示燈無異常,機械結構無異響。
- 檢查噴絲板、過濾器、計量泵等核心部件是否清潔通暢,管道連接是否牢固,避免漏液或堵塞。
- 根據纖維規格設定參數:噴絲孔直徑(0.05~0.12mm)、紡絲速度(15~150m/min)、牽伸倍數等,并通過觸摸屏或控制面板輸入程序。
二、操作流程與工藝控制
1. 紡絲與凝固成型
- 啟動計量泵,將紡絲原液加壓通過噴絲板,形成細流進入凝固浴。噴絲板多采用鉑鉭合金制成,孔數可達數千至數萬,需定期超聲波清洗以維持孔徑穩定。
- 凝固浴中溶劑與凝固劑發生雙擴散,形成初生纖維。需控制浴液溫度(通常低溫以減緩擴散速度)、流速及成分,避免纖維溶脹過度或結構不均。
2. 拉伸與后處理
- 初生纖維經牽伸機構定向拉伸(拉伸倍數根據材料特性調整),提高分子取向度和纖維強度。
- 洗滌去除殘留溶劑和凝固劑,隨后通過干燥箱(熱風或真空干燥)去除水分,最終卷繞成紗。
3. 質量監控
- 實時監測纖維直徑、強度、伸長率等指標,通過調整紡絲速度、溶液粘度或凝固浴參數優化性能。
- 定期檢查噴絲板是否堵塞、纖維表面是否光滑,避免毛刺或粗細不均。
三、設備維護與保養
1. 日常清潔與潤滑
- 停機后需排出設備內殘留液體,用軟布擦拭噴絲板、輥筒等部件,防止溶液固化堵塞。
- 軸承、齒輪等傳動部位定期加注潤滑油,滑動部件清理雜物,保持運轉順暢。
2. 關鍵部件維護
- 噴絲板、過濾器等易損件需定期更換或再生處理,液位報警器、傳感器等需清潔校準。
- 管道系統用溶劑沖洗,防止物料沉淀導致流量異常。
3. 周期性檢修
- 檢查電氣線路、氣動閥門、緊固件等,確保無松動或老化跡象。
- 長期停用時需涂覆防銹油,覆蓋防護罩,避免設備腐蝕。
四、安全操作規范
1. 個人防護
- 操作時穿戴防護服、手套及護目鏡,避免接觸腐蝕性溶劑或凝固劑。
- 禁止佩戴掛飾或金屬飾品,防止卷入設備。
2. 操作禁忌
- 嚴禁擅自修改設備參數(如風機葉輪位置、工作負荷),以免引發機械故障。
- 禁用金屬工具(如刀片、鐵鉗)清理設備,避免刮傷表面。
3. 應急處理
- 發生溶液泄漏或設備異常時,立即停機并切斷電源、氣源,清理污染物。
- 定期檢查安全裝置(如緊急停止按鈕、防護罩)有效性。
五、常見問題與優化
1. 噴絲孔堵塞:多因溶液過濾不干凈或雜質沉積,需加強預處理及定期清洗噴絲板。
2. 纖維強度不足:可能因牽伸不足或凝固浴條件不當,需調整拉伸倍數或浴液成分。
3. 設備磨損:傳動部件潤滑不足或長期高負荷運行導致,需按周期加注潤滑劑并輪換使用備件。
濕法紡絲機的使用需嚴格遵循“準備—運行—維護”閉環管理,結合工藝參數優化與設備精細維護,才能確保纖維質量穩定及設備長期高效運行。